2012-2013赛季是篮协与盈方新的5年合作期的开端,CBA吸引了23家赞助商,其中就包括砸出5年20亿的李宁,篮协分成因此由此前的100万元左右激增到税前1226.76万元。正是这笔丰厚的分红,使得CBA相比前几年惨淡的经营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通过网易体育的调查显示,上赛季有5支球队在赚钱,CBA在经营上投递出一个积极信号。只是这个比例还不够高,CBA的未来仍然任重而道远。

CBA球队运营状况——篮协提供"大锅饭"

2007年,新疆高薪引进巴特尔被视为CBA拼钱时代的序曲,在那之前,所有俱乐部的投入才1亿元,但截至2011-2012赛季,17家俱乐部总投入已达6.45亿元。然而,高投入却并未换来高回报,外加体制的束缚,球员工资的飞涨,即使在篮协千万分红的"大锅饭"背景下,能达到盈利的CBA球队仍屈指可数。

 

2012年,李宁成为新的"CBA唯一指定运动装备"
赞助商,合同期限是5个赛季,合同金额为令人咂
舌的5个赛季20亿元。要知道,在2006年NBA与阿
迪达斯签订的11年合同价值仅4亿美元,折合成人
民币大约为25.23亿元。

【收支概况】篮协分红暴涨 球员支出激增

CBA俱乐部的收入主要由篮协分成、赞助(包括政府扶持和企业冠名)和票房三块构成。支出部分则可以简单分为球员工资和其他支出。其他支出主要包括租金、安保、客场差旅费、梯队建设费用等。

篮协分成成"大锅饭" 各队收入过千万

篮协分成采取"平均主义",各家吃"大锅饭"。2012-2013赛季是篮协与盈方新的5年合作期的开端,CBA共有23家赞助商——战略合作伙伴1家,合作伙伴5家,赞助商4家,供应商13家,其中就包括砸出5年20亿的李宁,篮协分成因此由此前的100万元左右激增到税前1226.76万元。这是CBA俱乐部重头收入,对于那些没有品牌赞助、票房不佳的俱乐部来说,这块收入能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

政府+企业资助成球队最球队原始"奶源"

除了篮协分成,政府支持和企业赞助是另外一块主要收入来源。辽宁队从本钢集团得到的冠名赞助为1500万元,广东队1200万元,北京队、山西队、江苏队和佛山队等球队能得到1000万,而吉林队、上海队、东莞队和福建队分别得到400万-800万不等。此外,北京队还有2000万的政府支持收入,辽宁队则在1000万左右。其他球队要么没有政府支持收入,要么很少,只有一两百万。

票房成鸡肋 "人情票"成难承受之重

CBA俱乐部第三块主要收入是票房。理论上,在NBA全明星级别外援的刺激下,CBA的总体票房应有大幅上扬。但现实并非如此:像山东俱乐部,将票务打包出售给代理公司,一年才收入100万;俱乐部每场比赛要给篮协提供100张票;另外还有大量"人情票",中国是个面子社会,有人宁愿花几百元请客搞票,也不愿自己掏几十块钱的腰包。CBA俱乐部的票房收入普遍在三四百万,真正算得上可观、达到千万左右的,只有球队战绩好、球迷基础好的新疆队、广东队和北京队。

据传,巴特尔在2007年以450万年薪加盟新疆,
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份天价年薪。

球员工资成球队支出大头 巴特尔揭开CBA拼钱时代

CBA俱乐部的支出可以简单分为球员工资和其他支出。其他支出主要包括租金、安保、客场差旅费、梯队建设费用等。

有人将2007年新疆引进巴特尔视为CBA拼钱时代的序曲,在那之前,所有俱乐部的投入才1亿元,但2011-2012赛季,17家俱乐部总投入6.45亿元,平均每家3800万元,上赛季,这个数字只多不少。其中,球队最大的支出是球员工资,上赛季大多数CBA俱乐部光外援工资,就要花1000万元,本土球员工资也水涨船高,广东队上赛季国内球员薪金总额最高,算上奖金高达3500万元。 [详细]

 

篮协"限薪令"只是一纸空文,浙江稠州俱乐部工
资支出远超收入。

【盈亏概况】工资触发警戒线 亏损是常态

按照国际惯例,俱乐部要想实现收支平衡,球员工资支出应该控制在球队收入的50%左右。以NBA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初,各俱乐部为球员支付的薪水总额远远超过球队收入的50%,各老板不堪重负。有专家甚至指出:若不改变这种失衡局面,很多俱乐部有解体的危险。正因如此,彼时尚未就任NBA总裁的大卫-斯特恩主导推出工资帽政策,球员工资总额所占比例不得超过53%。

篮协限薪令成一纸空文 球员工资比例远超警戒线

中国篮协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2009年底出台了《CBA俱乐部球员和教练员工资总额控制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薪水总收入,不得超过俱乐部总收入的55%。事实证明,《意见稿》不过是一纸空文,各俱乐部为了招揽中意外援,笼络国内明星球员,在支付球员工资时挥金如土,比如新疆队,上赛季光是外援工资就支出了2400万元,加上本土球员的1500万,球员工资支出共计3900万元,这要比很多俱乐部的总体收入还要高。

上赛季,大多数俱乐部的球员工资支出所占收入比例远远超出50%-55%的红色警戒线。触目惊心的当属浙江稠州银行,昆西-杜比和库里的工资一共1500万,国内球员800万,球员工资合计2300万,而俱乐部的总收入才只有……只有1600万。

广东队成绩斐然,队中国手云集,但这也让他们付
出了单季内援工资高达3500万之巨的代价。

广东宏远亦深陷巨额工资 稠州单季亏损超3000万

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CBA里只有广东队能实现盈利。"广东队早在2003-2004赛季就实现了100万元的盈利。但据网易记者了解,上赛季广东队非但没有盈利,还亏损了700万元。上赛季,广东队的外援工资在1000万左右,国内球员薪金达3500万之巨(包括赢球奖和夺冠奖金),青少年建设花了1000万,差旅费400万,教练、工作人员、场馆、安保、医疗等其他支出合计1500万。不难看出,与盈收能力强相对应,广东队的支出也比其他球队高很多,尤其是4500万的中外球员薪金支出,已经占到球队总收入的67%。

广东队都不能实现盈利,其他球队更不待言,上赛季亏损2000万以上的CBA俱乐部不在少数。前面提到的光是球员工资就远超球队收入的浙江稠州银行俱乐部,总支出4700万,亏损达3100万。 [详细]

 

【样本分析】生存,与属性无关

自从2012年夺冠后,北京金隅成为京城球迷热捧
的对象。北京俱乐部单赛季票房入账达1000多万。

CBA俱乐部属性复杂,既有广东、新疆这样的民营俱乐部,也有北京这样的国企背景俱乐部,还有山东、江苏这样的带有强烈体育局色彩的共建型俱乐部,但分析样本后不难发现,俱乐部的盈收能力和生存状态,与属性有关,却无必然勾连。

拥有北京套票才是真土豪 金隅票房超千万

在反腐倡廉、提倡节俭的大环境下,送礼也得讲求"健康无公害"。本赛季开始前,某公关公司想买两套北京首钢的套票送给客户,但套票是紧俏货,开售两天后就告罄,通过正常渠道不可能搞到,该公司只能托关系走后门,求爷爷告奶奶,辗转几层关系后,终于买到两套价值5180元的套票。

北京首钢俱乐部由于成绩好,篮球氛围浓厚,"马布里明星效应"显著,票房相当火爆。上赛季,北京俱乐部仅此一项就入账1000多万。另外一方面,这也说明北京首钢俱乐部虽然有国企背景,但运营得当,盈收能力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企背景的山东黄金俱乐部将票务外包,收入区区100万元。

新疆"小飞虎"训练营每年可带来200万收入。

民营俱乐部更有春天 新疆广东成标尺

广汇近三个赛季的投入都达到了8000万,且无缩减征兆。广汇不像首钢那样能从政府方面得到千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也无冠名收益,但其商业推广做得很到位。在CBA18支俱乐部中,唯有广汇俱乐部下设6个部门,商业推广团队构架齐全。在盈方大揽CBA绝大部分经营权的情况下,广汇俱乐部在为数不多的资源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200万票房收入为CBA俱乐部之最。

广东宏远更不必赘言,此前已经贡献过盈利案例,上赛季虽然亏损700万,仍然是最健康、最成功、最能代表CBA俱乐部发展方向的俱乐部。在篮协分成、赞助费和票房各有1000万左右收入的情况下,广东队得益于战绩突出、明星球员多和后备人才丰厚,还有不菲的其他收入。光夺冠奖金一项,广东队上赛季就进账2500万元,这甚至比一些俱乐部的总收入还多。

山东男篮获黄金集团每年固定投入3000万元,连
那些富庶俱乐部总投入的一半都不到。

属性之踵:1+1<2 山东江苏深受吊诡体制之累

山东黄金将票务以低廉价格外包,此项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此外也得不到政府的资金扶持,历史性闯入总决赛才得到150万奖励。这种情况下,山东黄金只能靠篮协分成和黄金集团的投入勉力维持。黄金集团虽然是大型国企,但实际负担俱乐部运营经费的是黄金集团下属的某房地产公司,该公司每年固定投入3000万元,连那些富庶俱乐部总投入的一半都不到。

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其实山东黄金2002年就开始介入篮球,当时的金斯顿篮球俱乐部,隶属于金斯顿有限公司,其上级单位正是山东黄金集团。金斯顿有限公司2006年就不再投资,山东男篮俱乐部一时间无人接手。在政府的干预施压下,山东黄金作为金斯顿有限公司的上级单位,组建了黄金俱乐部——被动上马,不舍得投入很正常。另外一点,注资不足也与俱乐部的复杂体制有关,山东黄金俱乐部尚未完全脱离体育局的束缚。

南钢俱乐部由南钢集团和省体育局共管,由于话
语权问题,双方摩擦不断,球队战绩一塌糊涂。

江苏南钢受属性之累最为明显。在前总经理王敏主管期间,南钢集团就已经大幅减少投资,2011-2012赛季,江苏队尴尬地成为副班长。谢祖安担任总经理之后,曾向集团申请财政补贴,得到的答复却是"集团不管了,你们自己想办法"。但是,南钢集团不再注资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俱乐部的复杂属性:南钢俱乐部由南钢集团和省体育局共管,前者是出资方,后者拥有球员的人事管理权。俱乐部在请外教、球员工资上话语权不够,投入上自然心不甘情不愿,球员也心猿意马,无法专注打球,球队战绩一塌糊涂。

这种吊诡体制渐成南钢俱乐部不能承受之痛,共建双方同床异梦,摩擦不断,互相推诿扯皮,近几年不断出现欠薪和克扣工资现象,韩硕和唐正东等栋梁相继出走,……若再不改善、改变这种体制,南钢断无重现雄风之日。

家家多有难念之经

辽宁队亦有江苏式烦恼,体育局色彩鲜明,每年仅有2000万左右投入。同时,由于俱乐部行政色彩浓厚,体制内的优秀球员拿不到与能力相匹配的薪金,难免会有情绪,战力大打折扣。之所以有这种背离,说到底还是因为俱乐部体制混乱,无法摆脱行政色彩,真正以职业俱乐部的标准去运作。

天津、吉林和青岛等俱乐部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但篮协分成涨到千万以上,这几家俱乐部的日子会好过很多。但这只是解决了温饱层面的生存问题,由于投入资金不足,这些俱乐部无力考虑引入优质内援,国内球员的收入也很低。两极之外是没有财力压力、或多或少有各自烦恼的中间派:东莞队苦于和宏远同城,风头被压制,广东体育频道的转播围着宏远转,致使其曝光度不足,品牌价值无法淋漓释放;稠州银行和体育局在球队控制权上存在分歧;佛山队期待电视转播权;姚老板极力呼吁联赛要独立化运营……

八一队由于球队性质特殊,困惑也与其他球队不一样。其难题在于,其他球队的本土球员并不逊色,还可以视自身情况招揽双外援甚至三外援,但八一队囿于特殊体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越来越失衡的局面。[详细]

 

篮协收拢联赛经营权,南钢俱乐部倒贴求电视
转播。

【辩证思考】亏,并快乐着?

单从账面上看,家家都亏,亏是常态,但也应理性分析亏损背后的玄机。首先,俱乐部的盈亏涉及商业秘密,我们只能得到笼统的数字,而且有些俱乐部不只有CBA球队,比如前不久闹出"罢训门"的浙江稠州俱乐部女篮,投入不菲,卞兰的年薪达到了70万,如果刨除WCBA的支出,单就男篮说事,稠州俱乐部的账目要好看很多。

篮协收拢联赛经营权 球队倒贴跪求电视转播

成熟的职业联赛里,电视转播是俱乐部最大的收入进项。但在CBA,电视转播收入是空白,有的俱乐部为了增加曝光率,还要倒贴求人家转播——由于篮协将CBA转播权卖给了华奥星空,2011-2012赛季,江苏休闲频道转播南钢主场比赛需付给华奥星空95万,这笔费用最终由南钢俱乐部买单。

另外一点,众所周知,篮协和盈方收拢联赛经营权,俱乐部本就很小的经营权限,还受到同质品牌的制约,虽然以广东、上海为代表的俱乐部竭力呼吁经营权下放,但短期内难以如愿。既然如此,各家俱乐部为何还在坚持?NBL球队为了一个CBA名额还要争得头破血流?显然,账面上的亏损之外,各俱乐部能收获某些更重要的隐形利益。

广东省长汪洋手拿66号球衣与林木声、刘志庚、
李毓全等领导和广东东莞银行队球员合影留念。

隐形利益或是最终目的 政治筹码让人眼馋

首先是无法估算的广告效应。未进入CBA之前,青岛双星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在《天气预报》时段投放广告,每秒数万乃至十多万,春节期间短短几天,广告费多达百万甚至更多。自青岛双星进入CBA之后,央视每年以篮球之名进行的直接和间接报道,换算成广告费何止千万。

广东宏远俱乐部的诞生,甚至就是广告效应的产物。1991年,宏远集团创始人陈林因为和报纸谈广告业务,诧异于广告费之高,才有了搞篮球俱乐部的想法。"企业越来越大,为了在市场上亮相,提高知名度,我们在无意中想到利用篮球来营销。"陈林并不讳言,当初搞篮球带有功利色彩。

出生于新疆阿尔泰、练过篮球的CCTV-5解说员刘星宇告诉记者,新疆地区傍晚时分的娱乐项目非常少。广汇涉足篮球后,带动了新疆的篮球氛围,老百姓多了一项消遣,也念广汇和孙广信的好。对广汇和孙广信来说,这是口碑营销。在普通人眼里,商人逐利如蚊蝇逐血,以前孙广信在百姓中的口碑并不好,广汇开发的房子也经常遇到业主投诉,如今的孙老板不但买了篮球队,还时不时和业主打篮球,大幅提升了他自己和广汇品牌的形象。

另外,与职业足球类似,在中国搞职业篮球或多或少能博得政治利益,广东队夺冠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送去祝贺和慰问。而搞篮球俱乐部,又无法绕过地方体育局和政府,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笔千金难买的财富。[详细]

商人逐利乃天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家也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且不论谁挣钱谁亏本,CBA各球队能否健康持续发展,CBA联赛能否繁荣昌盛才是个中关键。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