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8

教育部搞足球,不能抛弃足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关于建立校园足球体系的讲话给了不少人新的希望,可是一贯强势的足协这次成了彻底的陪衬,人们不禁担心,搞足球不带足协,这样真的好么?

  • 编辑/唐瑭 文/浪迹天涯

足协成陪衬 教育部主导建立四级校园足球联赛

教育部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称,要加快校园足球的普及,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小学、中学、大学定点学校,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20000所。同时,要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

与此同时,体育考试评价也将得到改进。体育课将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要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日本青少年足球的开展,和文教省的大力倡导是分不开的。

不过,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并未提及中国足协、足管中心以及体育总局在本次教育部校园足球项目中承担的作用,让这次教育部的举动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单方面的行为。此前中国足协和教育部就曾在青少年足球赛事中体现出不协调的一面,比如大运会的比赛"假球"以及默契球频出,外界将矛头一直对准了中国足协。而竞赛管理部部长戚军对此的回应便是,全国大运会是教育部组织的比赛,跟中国足协没有任何的关系:"足协的技术部也证实,这次大运会的比赛裁判,也不是足协指派的。"戚军很无奈地表示,"中国足协能够管得了教育部吗?"

这些年,外界一直赞叹日韩足球在青少年足球培训方面的成就,而中国却一直让足协以及体育总局去搞最基础的普及工作,扮演教育部门的角色,可谓是本末倒置。日韩青少年足球的成功,真正主导的便是他们的文教部门。日本是文教省,韩国则是文化、体育和旅游部。也就是说,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应该靠体育和文化教育部门的齐心协力,而我们在搞青少年足球方面一直在走极端,要么是足协和体育总局主导,要么是教育部门主导。

此次教育部校园足球规划,体育部门完全成了陪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是《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2015至2025年发展规划纲要》调研组和起草组成员,他说:"校园足球管理体制将有一个重大转变,即由体育部门转到由教育部门来主管。"与此同时,吴健称体育部门也在筹划设立"校园足球高水平训练中心",这些训练中心主要是依托在原来的少体校。凡是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的苗子,都可以在这些"训练中心"得到很好的专业训练指导。换言之,足协在这次教育部的校园足球计划中很可能沦为培训教练和小球员的角色,而不再是以往主导的地位。

以往是体育部门主导青少年校园足球,现在则是教育部门。小学和初中足球联赛重在普及,高中和大学联赛将突出竞技性,教育部门希望高中和大学足球联赛成为足球人才的摇篮。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体育部门会提供师资帮助以及提供专业的训练指导,但毕竟是帮衬的角色。有消息称,教育部的改革借鉴了日韩的成功经验。在日本和韩国,校园足球已经非常普及,并且每年都在为职业队提供人才。像韩国职业球队每年都面向大学进行选秀,日本高中联赛的水平甚至让人惊叹。与之相比,中国足球的差距恰恰就体现在选才上。这里要提一下,日本的文教省,韩国的文化、体育和旅游部。日本和韩国的这两个政府部门,相当于中国的文化部、教育部、体育总局三大政府部门的结合体。如今,中国体育部门担纲帮衬角色,届时他们的提高和强化效果,或者在青少年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道路上是否发生冲突,现在还很难说。[详细]

体教部门缺乏合作基础 强行上马恐问题多多

发展校园足球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完备的计划,而目前看来,中国校园足球困难重重。首当其冲的就是教练。教育部并非培养足球教练的机构,发展校园足球需要大量的足球教练,目前的数量显然不够,虽然可以用体育老师充当,但实际上目前全国体育老师缺编30万人,而且不够专业。袁贵仁讲话表示将从今天就开始四级联赛体制,吴健也称体育部门将培养球员和教练,但这些都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需要多部门协作才能完成。

因为体育和教育部门之前并未深度合作,虽然运动员不少,但真正意义上的教练并不多,学校里更多的不过是体育老师,而一所学校里的体育老师的数量显然无法和其他课程的老师媲美。数量少,质量也就无法提升,除了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外,更多的学校是由体育老师来充当足球教练。举个例子,在基层,篮球的普及度要比足球高,几乎每个学校基本都有一位体育老师打过各学校级别的篮球赛,但很少有体育老师踢过各级别足球联赛。足球教练的数量和质量都不济,这显然是开展校园足球的一大障碍。

另外一个就是硬件设施问题。很多校园,特别是偏远地区仍然缺少足球场地,甚至没有足球场地。有些条件好的学校即使有了比赛场地,仍需要大量的训练场地。建立这些设施,既需要土地,也大量资金,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对于场地的规划,体育部门表示,场地建设实际应由发改委负责,因此他们只能做规划和标准,至于场地是否获批不是他们能定的。而即便是一些城市学校,本身就因为身处闹市区而地皮紧张,能建设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已经是奇迹,更别说训练场了。

对于校园足球的改革,大部分家长关心的就是是否和高考成绩挂钩。发展校园足球,必然会影响到参赛学生的文化课,而花费大量时间参与后反而影响孩子的前途,这是很多学生和家长不愿意看到的。现在的孩子们,平常在学校课业很重,即便是周末和寒暑假,也是在各种补习班学习,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一位家长也不无担心的说:"孩子很喜欢上体育课,多锻炼身体是好事,但其他科目的课时不是更少了,那这些科目的考试难度能下降吗?"以中国家长这些年来的惯有思维,都是想着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学习上个好点的大学,别说踢球,就是平常的锻炼能参加就不错了。在一切为了高考的应试教育面前,父母催老师催,即便孩子们想踢,文化课的老师们也不会轻易答应吧。

另外一点就是监管问题。教育部门并非足球专业机构,虽然监管的权力,却缺乏监管的能力。在中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每年高考都会被曝出一些校园体育和利益挂钩的丑闻。而校园足球一旦普及起来,建立起各级联赛,无论是接下来的小升初、初升高还是高中考大学,都难免不会出现利益挂钩的丑闻,而教育部门本身就缺乏有效的监管,这可能会成为徇私舞弊的温床。尤其是一些足球比赛特有的情况,需要专业人士才能分辨的问题,比如球员的选拔、假球黑哨等问题,都不是教育部这样一个行业外部门能够详细分辨清的。

优秀的足球教练的稀缺也是校园足球普及的一大障碍。

缺少了足协的参与,教育部的校园足球计划则更像是一次强制行为,参与比赛的学生们能转成职业球员的寥寥无几,职业队显然更愿意使用自己青训培养的球员,类似情况有点像CUBA,虽然在大学里打的火热,但真正能进去CBA等职业联赛的球员少之又少。就长远来看,建立普及全国的校园足球模式,符合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规律,中国足球要想提高,还得靠业余足球和校园足球。

然而对于职业队来说,他们显然更信任自己培养出来的球员。目前,中超一些财力雄厚的俱乐部如山东鲁能、广州恒大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足球学校。无论是师资专业度、硬件设施、球员规划以及监管来说,都比校园足球有优势。校园足球的发展,起码在短期内无法达到日韩的高度,也很难起到为职业队输送球员的通道。[详细]

抛开足协谈发展 教育部3年2万定点校目标被批不实际

近日,一则关于辽宁高中存在利用足球比赛"量身定制"大量二级运动员从而为高考加分的新闻见诸报端,这也让人担心,这次的校园足球计划,会不会最后也变成了这样一个充满金钱和黑幕的丑恶温床。

我们为什么要踢足球?在巴西的贫民窟,或许有人会告诉你,足球会让他脱贫致富;在日本,他们会说想成为第二个大空翼;而在欧洲,你得到的答案则很可能是他们喜欢这项运动。现代足球的起源于英格兰的公学,这也证明,发展足球注定离不开校园,只是在教这些孩子踢球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向他们解释这项运动?

足球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却不应该只是教会孩子踢球,真正的足球是非功利性的,参与这项运动的人,初衷至少应该是热爱这项运动的。或许,踢球出色的小球员最终可以获得奖励乃至最终成为职业球员,但校园足球的发展应该告诉小学生,从事足球运动的初衷不应该是成为职业球员。参与了《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2015至2025年发展规划纲要》调研和起草的吴健便认为,校园足球的任务应该是"第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第二提高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第三以体育精神健全人格。"

2011年,地坛小学0-15负于俄罗斯少年队,中国校园足球水平低下问题再次被热炒。

然而如今的情况却是,校园里的足球被太多的因素所制约着,没有正规场地,没有专业指导,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更要时刻承受着高考的压力,这些才是真正限制校园足球的真正原因,而通过教育部单方面的硬性规定,正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难免让人产生应付领导、出"政绩"之嫌。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发展校园足球是好事,然而正如前文所言,真正能否保证这个措施能够贯彻实施并一直延续下去的,还是要看教育部门能否拿出一个切实有效的、长期坚持实施的方案来,而这显然,不但需要前期大量的调研工作,更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才能完成。然而根据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今年就要开始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四级校园足球体系,这意味着马上9月份开学后,各年级的学生们就要开始准备了。这样的强行上马是否过于仓促?教育部是否真的做好了全套成熟的体系?

在袁贵仁部长的讲话被报道后,中国足协竞赛部部长戚军的表态耐人深思,他说道:"好消息啊!来自教育部门的足球大动作!希望尽快能见到具体实施办法。"言外之意,颇有这次教育部行为足协并不知情的意味。

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开展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目前,全国已有124个布局城市、试点县,近5000所大、中、小学270多万名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年均比赛约10万余场。校园足球每年也会拨款4000万元支援这些学校的足球建设,4000万的数字看似不小,然而5000所学校分下来,每个学校却只有平均1万不到,2013年,在全国校园足球冠军杯总决赛后,中国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调研员王龙龙就表示校园足球难普及,"有些校长宁愿对学生'圈养',也不愿意出了问题去负责任。"如此困难重重,袁贵仁部长的讲话中提到的"三年内足球定点学校从5000所增加到2万所"的目标实现起来无疑要更加难上加难了。足球记者赵震在他的专栏里便批评道,"这样的目标不仅过急,也不切实际"。[详细]

结语

巴西世界杯再次让"足球人口"这个词被网络热议,教育部这次开展校园足球的计划一部分也是为了发展中国足球人口的目的。发展足球人口是好事,但不应成为目的,毕竟,足球要人去踢的,而不是去踢人的。

您认为第938期零度角制作如何?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