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天价难买校园足球春天

来自深圳翠园中学的段刘愚以100万元身价加盟山东鲁能,令无数校园足球参与者和犹豫让不让孩子踢球的家长们为之一振。这位"眼镜侠"到底是怎样一位球员?校园足球是不是真的迎来了春天?

  • 编辑/Pbb 文/咔噗

鲁能百万天价挖天才高中生 国少队长竟是609分学霸

近日,一位带着黑框眼镜,略显青涩的高中生登上了多家报纸的版面,与他联系在一起的是“100万元天价转会费”和山东鲁能俱乐部。他叫段刘愚,来自深圳罗湖区翠园中学。关注国少比赛的人知道,他是去年出征U16亚少赛的国少队队长。

2013年,正是依靠段刘愚在亚少赛预选赛中3战3球的高光表现,国少队惊险晋级亚少赛正赛。特别是在对阵缅甸时,段刘愚在第80分钟攻入的进球让中国队2-1绝杀缅甸。段刘愚也一球成名,受到恒大、富力、上港、 绿城、舜天、鲁能等多家中超劲旅的关注,争夺者中甚至一度有来自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足球俱乐部,有的直接开出了200万元的"天价"。山东鲁能最终战胜了其他对手,也掏出了100万元的培训费,创下了国内青少年球员身价的新纪录。

为何一个戴眼镜的小球员会引来如此大的轰动?除了天价转会费之外,段刘愚“纯校园足球”的出身在中国足坛就更是珍稀品种。在去年亚少赛期间,网易体育的记者就曾经采访过段刘愚的父亲段利奎,了解到了很多这位完全从校园走出的国脚背后的足球故事。

2013年广东青少年甲组足球赛中,年仅16岁的段刘愚凭借出色的表现进入国少队的视线。

2004年,由李玮锋、郑智领衔的深圳健力宝队拿到了中超元年冠军,年仅6岁的段刘愚也第一次接触到了足球。为了让孩子多一个爱好,也锻炼身体,段父段利奎就他送到了深圳足协青少年培训中心。一个星期两节课,一个月250元。教练发现这个弟子非常有足球天赋,因此喜爱有加,经常免费帮他加练,段刘愚的足球水平也进步迅速。

2010年,上初中的段刘愚进入了深圳罗湖区的业余体校,但这个业余体校只是一个机构,体校里的学生都还在正常的学校里读书,只是每周一、三、五下午放学后,体校教练到学校里指导训练,周末再另外集中训练。尽管训练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但在一个年级900人的翠园中学里,段刘愚就从来没有掉出过年级前30名。当初去国少队报到时,段刘愚还背了一大箱子书本!尽管因为国少队集训段刘愚缺了很多课,但在随后的深圳市中考里他还是取得了609分的高分。

而和很多普通的中国中学生一样,看书、玩电脑时间久了后,段刘愚也近视了,而且还是400度。由于尚未成年,段刘愚还不能戴隐形眼镜。在记者问及近视对踢球的影响时,他说:“不戴眼镜的话,如果比赛在白天进行,影响还不大,但晚上的比赛多少还是会受影响。”于是,这位学霸球员又被人送绰号“眼镜侠”。

其实在进国少集训队之前,段父其实从来没有过让他成为职业球员的想法:“上小学时就发现他踢得还不错,当时只是希望他能有这么一个特长,也有助于他上一个好大学。后来入选了国少队,很多球队都想要他,我就希望让他先读到高二,因为高二时已经把所有高中的课上完了,这时再走职业其实是挺好的一件事。”

也正如段父所愿,在段刘愚高二这一年,他终于向他梦寐以求的职业足球跨了一大步。之所以选择了鲁能,一是因为段刘愚在国少队的主教练张海涛的大力推荐。二是因为山东鲁能在金钱之外,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合同,段刘愚将在20日前往鲁能足球学校报道。28日远赴巴西参加圣保罗足球俱乐部青训营。在最少两年的“留学”生活期间,段刘愚很可能“跳级”参加巴西U19联赛,并有一定的上场时间保障。

两年之后,他将有机会闯荡欧洲,进入葡萄牙的俱乐部。[详细]

4人入选国字号创历史 深圳校园足球比肩鲁能恒大

提起段刘愚的成长,就不能忽视他所处的翠园中学以及深圳的足球环境。当下,校园足球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发展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而足球首当其冲。2009年4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和《实施方案》,率先在全国46个城市试点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深圳便位列其中。

在2010年之前,深圳基本都是以从外地引进好苗子的方式组队参赛,而2011年开始便开始从深圳校园足球联赛中挑选优秀的“本土学生球员”。也正是有了这个举措,段刘愚所在的球队才有机会代表深圳参加广东省运会,如果不是参加了省运会,段刘愚他们也不会去参加骨龄测试,最后也不会被人才极度匮乏的国少队主帅张海涛发现。

据当时国少队主教练张海涛介绍:“在济南组织第一期集训的时候,发现最初拟定的40多人名单中,超过一半以上的球员都不合格。实在没有办法了,在听说深圳学校那边有通过骨龄检测的球员,所以当时就把这些球员调过来了。”32人最初大名单中有8名球员来自深圳罗湖区少年足球队,其中包括段刘愚在内的5名队员来自翠园中学。最终4人入选最后的大名单,这是中国足球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景象。

这批校园足球小将刚报道时根本跟不上其他专业球队小球员的训练节奏,90分钟的训练课不到20分钟他们就已经没有了体能。但不同于俱乐部球员,这些孩子踢 球更有“灵性”,经过了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训练之后,这些非专业出身的小球员已然成为了张海涛手下的绝对主力,其中前锋段刘愚更是成为了球队的队长和绝对核心。

“我们31年来一直舍得在足球青训和校园足球上投入,近年来每年投入在足球项目上的资金都在200万元左右。”深圳足协竞赛部部长叶智介绍道。深圳从2009年开始举办校园足球联赛,到2013-2014年度,全市101个学校共组建了161支足球队,其中106支校园足球队参加联赛。据了解,深圳即将发布中小学体育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中提到将大力发展重点体育项目,比如校园足球,今后还会有专门的校园足球发展规划,从师资、课程建设、场地和经费等方面,对校园足球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

而这样的投入也确实换来了深圳足球的发展。在上周进行的全国U15男足锦标赛上,深圳足协与上海根宝、东莞麻涌、广州恒大、鲁能足校、河南建业一起均以5战全胜成绩进入八强,同时获得了今年耐克杯中国区总决赛资格,作为地方足协,能比肩恒大、鲁能足校这样的俱乐部巨头,对于深圳的校园足球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肯定。

8人入选国少大名单的新闻在深圳引起了轰动,当地还专门印制了海报来支持这些足球小将。

除此之外,广东省第一家正式注册的中学足球俱乐部——翠园足球俱乐部已经落户翠园中学。俱乐部成立后,将以足球训练为特长发展项目,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机制为主导,组织球员以文化学习为主,阶梯式培养高水平的大学联赛球员和职业联赛球员。

同时,翠园中学还与上海东华大学签约展开了足球项目合作,东华大学足球训练基地正式落户翠园中学。这也被视为中学与高校联合培养、输送足球人才的新探索,为那些踢球的孩子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详细]

春天来了?校园足球仍存2大瓶颈 培养费分配是大难题

2014年7月,教育部颁布《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2015至2025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从2014年起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加上段刘愚这位校园足球的“草根英雄”被鲁能天价买走,校园足球是否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在此之前,国内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由体育主管部门主导。而此次改革,也意味着教育部门从体育部门手中接过了校园足球活动的管理大权。然而,校园足球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恐怕并非教育部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短缺与场地匮乏。

名师出高徒,优秀的足球老师对于球员的启蒙学习至关重要。但中小学体育老师基本都是从师范或体育院校科班出身,但不一定专业学习足球,很多人以前是学体操、练田径或者打网球的。足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运动,足球老师连颠球、带球这些基本技巧都不会,再去教孩子踢球,岂不贻笑大方?然而现实就是总开“黑色幽默”。一些地方试图通过教练培训班的方式,培训提高体育老师的足球水平,让专业教练向体育老师传授足球教学方法。但已过成年的体育老师们早已过了学习的敏感期,而且这也让本已背负繁重教学任务的体育老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压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说起校园足球,近敌日本绝对是中国学习的榜样。

球场等硬件设施匮乏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另一个瓶颈。球队参加校园足球联赛需要球场等硬件条件,但在城市中,高楼大厦蚕食着一片片的绿地,学校很难给孩子找到一块可以踢球的场地。这当中,有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如何解决恐怕需要教育部费些功夫。

从学生与家长角度看,显然更加关心踢球的出路问题。但现实令家长难以放心让孩子去踢球。从2014年开始,包括像北大在内的“985”、“211”高校不再招收足球特长生,与此同时,其他体育特长生依然接收。这无疑意味着学生踢球的出路更加狭窄。去年就有一名前广州U-15足球队员写下长达36000余字的万言书《一个前广州U-15少年足球队员眼中的中国足球青训》,疾呼“足球与学业希望不必二选一!”对于那些志在进入职业俱乐部的学生来说,俱乐部在选拔球员时,往往更倾向选拔自身培养的球员。而且职业俱乐部在师资专业度、硬件设施、球员规划以及监管等方面也都比校园足球更有优势。

即使是那些被俱乐部挑中买走的球员,身价也普遍低廉。在段刘愚之前,国内同类型球员的转会费最高记录仅为李明加盟恒大的15万元。万达集团曾经分批从深圳足协买走17名小球员,带到国外进行培养,为每个孩子的支付培训费仅为5万元。“这简直就跟白给一样,对于培养球员的原单位来说,根本起不到任何鼓励的作用。”一位深圳足协的工作人员说道。

其实,在《中国足球协会球员身份及转会暂行规定》中,对青少年球员的培训费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中超俱乐部引进青少年球员向培养单位支付的为5万元/年,中甲为3万元/年,中乙为1万元/年。按照《规定》,一个球员从8岁成长到16岁,若被中超和中甲俱乐部挖走,需要俱乐部付出的培养费至少也应有20-40万元。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俱乐部支付的培养费却远远低于这个数字,目前各地区体育部门的全运主导战略显然是原因之一。特别是在一些职业足球并不发达的西部省份,俱乐部往往以“委托培养”的模式引入球员——即球员虽然转会到俱乐部,但在全运会时仍代表原籍参赛。这种利益“交换”甚至催生了一些“零身价”转会,这无论对年轻球员的培养单位和教练来说,都难言公平。[详细]

结语

毫无疑问,中国校园足球亟需发展。只是像段刘愚那样从校园直接加盟职业队的案例少之又少,对于一个踢球的孩子来说,特别是一些资质不高的孩子来说,是否能成为职业球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从踢球中得到快乐。只有让更多孩子从内心热爱足球,中国足球才有希望。

您认为第1020期零度角制作如何?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