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朱骏投数亿却变“养父” 国企不作为坑害申花
球队利好时,政府强势介入促申花“国企化”
1993年底,上海申花俱乐部成立,属于股份制企业。之后的几年,申花俱乐部的运营非常不错,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并且在1995年拿下了联赛冠军,从那时开始申花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在逐步攀升。FIFA官网就曾指出“申花创建一个令人着迷的足球品牌,并赢得球迷的心。”2000年初,上海新世界集团有限公司等七家上海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参股组建新的上海申花股份有限公司。球队之所以保留了“申花”的名字,据说是股东们认为这一名称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2001年12月19日,由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市黄浦区国有资产总公司三家单位对原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进行重组,成立上海申花SVA文广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球队则称上海申花SVA队,这只球队夺得了末代甲A的冠军(2013年因假赌黑问题被足协剥夺)。
球队利空时变“不良资产” 国企股东袖手旁观
2007年,上海申花经历了又一次的资产重组。经过几个赛季后,虽然上海SVA队拿到了一个联赛冠军,但是巨大的投入也让集团无法承受。加上集团本身经营存在问题,所以他们急于将球队出手,这种情况下朱骏被推上了前台,也就有了联城和申花的合并。
对于股份的问题,各方均是保密,当时的报道称朱骏以1.5亿买下了申花的股份。也有消息称,因为上海SVA不堪重负,急于将申花这块烫手山芋出手,所以以象征性的1元价格让朱骏接手。不过后来朱骏进行了解释,当时合同规定,朱骏如果3年内对球队的总投入达到1.5亿人民币,那么持股比例将增至70%以上,而刚开始他的股份是28.5%。这一条规定,也成为了之后股权转让的关键。
从2009年开始,朱骏和其他股东就股权转让的问题,进行了无数次的谈判,希望能够履行当初承诺将自己股份增至70%以上的承诺。但是,除了朱骏之外,申花的另外几个股东,都是有国企的背景,股权的转让牵扯到国有资产的转让,尤其是在第二套领导班子上任后更无人愿操作此事。
对于申花,朱骏只是有着养育的名,却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家长”。但国企股东虽未参与实际运营,却把控着大部分的股权。这样,有着20年历史的豪门不但不知道“爸爸去哪儿”,连“爸爸在哪儿”、甚至“爸爸是谁”都不知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