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必担心“机器人会写诗”(图))
日前,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作诗机器人“薇薇”创作的诗歌令社科院的唐诗专家无法分辨,有31%的作品被认为是人写的。此外,“机器人写小说”“电脑作曲”的报道也开始见诸报端。
人工智能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写作”,其对于文学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比如,AlphaGo学习了三千万步的人类棋谱。“薇薇”这类写诗的人工智能程序,不知道学习过多少首古诗,估计是《全唐诗》五万首的几何倍数之上,故而可以在表面上进行一些有模有样的模仿。比如这首《春雪》:“飞花轻洒雪欺红/雨后春风细柳工/一夜东君无限恨/不知何处觅青松。”这首诗一看就是机器人笨拙的模仿。不说格律上的要求,就以词句推断,第一句说下雪,第二句又说下雨,三四句除了用“东君”“青松”之类常见的字眼外,内容不知所云,完全在混乱堆砌。
不像围棋是有胜负关系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量化,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的优美与丰富的人类内心世界,永远无法被量化、被标准化。人工智能在“阅读”上可以远远超出所有诗人,能够识别出哪些词是高频的,可以按照基本的诗歌规则组合出一首诗,但这种组合不是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法区别的,是糟糕的作品与机器人写的作品。
每当技术变革有巨大突破时,对于科技入侵文学的忧虑就一再浮现。其实真正要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开始文艺创作,而是我们对于文艺的理解趋向人工智能化。不是机器人变成了我们,而是我们变成了机器人。比如上文所引的机器人诗歌,如果有较好的诗歌修养并不难识别,但在各种伪托李白藏头诗的口水诗都可以在网络上流行的今天,也许越来越多的人将无法判断一首机器人诗歌和一首好诗的差距。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