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者
这个策略,需要的不是肌肉挤压,而是迅速明快的脚步、默契的整体配合,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一个完美的填空者。
他必须能换防去堵塞传球线路,也能够随时缩回禁区。在公牛体系里,这个角色通常是皮彭,如查克-戴利92年奥运会期间所说,皮彭——依靠其长手长脚和可以防守4个位置的全面度——从来就是最完美的填空者。在凯尔特人体系,KG是这么个大蜘蛛。而在公牛,诺阿、吉布森和罗尔-邓都会担当游弋扫荡的填空者角色。于是,个人单防和局部夹击的结合,强侧三防二的坚决,对禁区的强硬控制,多用脚步而不是用手,快速执行防守策略,彼此信任,于是不断形成局部以多防少、控制球流动的局面。
当然,禅师的公牛和锡伯度的凯尔特人/公牛,细节还是有不同处。禅师从来是个能放能收的老狐狸,所以也从来不要求球队拼防守从开始到结束。公牛时期的第三节大反击,湖人时期的骤然对球施压一波流,都是间歇性的;而且打到关键时刻,禅师会来一个强硬夹击,放对手跳投,“你有本事投死我”的赌博策略。
相比而言,锡伯度更要求持续性。他要求每个将士都坚韧勤恳,从头熬到尾。在凯尔特人,他靠KG永动机一样的热情;在公牛,他靠诺阿那蓬松如满头长发似的斗志。但这也是一个侧面:锡伯度自认是个“恼人”的教练,也承认过经常把诸将用得太狠。毕竟,局部夹击这种事太伤元气,公牛当年也就是时放时收;锡伯度则把这玩意当常规战法,所以凯尔特人和公牛虽然防守严而且狠,一直名动天下,但将士疲惫受伤也多。
当然,锡伯度还不是最极端。想想当年的范甘迪,把强硬对球夹击、局部陷阱玩得那个狠法,这才叫不惜力呢。[详细] |